这不是协议,这是托管:欧盟给美国签了一份“主权转让书”一纸协议从华盛顿送进布
这不是协议,这是托管:欧盟给美国签了一份“主权转让书”一纸协议从华盛顿送进布鲁塞尔,换来的是冯德莱恩笑着说“互利平衡”,法国街头却已经举起了“欧盟不是美国殖民地”的牌子。欧美7月27日签下的这份“贸易协定”,要真照字面理解,似乎也算不上输得太难看:欧盟对美出口商品征收15%关税,美国承诺给予“市场准入”,听上去还算对等,甚至还带点互通有无的善意。但只要往下读,就会发现这压根不是协定,这是命令。而布鲁塞尔,不是在签协议,是在签投降。先看最扎眼的几条——欧盟必须用国防预算的12%采购美制装备。这条听上去像是采购指导意见,其实本质是武器采购强绑定。3000亿欧元,未来十年,每年拿出一大笔钱,为华盛顿的军工复合体输血。而德法主推的“第六代战机”项目、欧洲导弹集团的联合方案、甚至法国的核潜艇制造体系,统统要为这条“采购配额”让路。说得直白点,欧洲准备了二十年的军工自主梦,签字那一刻就清零了。能源条款更毒。协议规定:欧洲必须保证35%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来自美国。这可不只是买气,是买死。这意味着,哪怕欧盟已经开始搞能源转型、部署新能源、去碳化,全都得为了这一纸合同硬撑住一套老旧的化石能源基础设施。这不是协议,这是能源锁喉。德国基尔研究所甚至直接算了一笔账:欧洲绿色转型因此要推迟5到8年。换句话说,想干净也得先把美国那批“高价气”用完。而对法国来说,核燃料的那一条更像是在拉掉电闸。法国过去几十年坚持的核循环体系,靠的是自己掌握铀浓缩到废料处理的完整闭环。但现在,美国要求欧洲采购其“铀浓缩服务”,EDF原本完整的战略链条被活生生掰断。这不是被迫依赖,这是被迫拆家。还有一个更讽刺的对比。法国右翼政客勒庞在X平台直接甩出一张对比表——英国和美国去年签署的自贸协议,英国工业品税率仅5%,农业产品还豁免了25项技术性壁垒,没有强制采购条款,没有武器捆绑。而欧盟这个协议,不仅三倍税率,还得开放数字、金融、能源、军工四大领域,几乎全线放权。就连一向讲究体面和圆场的欧洲议会,这次也有点绷不住了。法国国民联盟干脆说这是“欧盟成立以来最耻辱的条约”,毫无平等、毫无尊严。不是被压价,是被托管。最要命的,是第14号附件。这份“附件”,要求欧盟启动与美国的“国防技术共享机制”,乍一听像是联合开发,实际上是美方技术不动,欧洲必须开放。法国阵风战机的雷达核心代码、德国豹式坦克的复合装甲结构,全都得送去五角大楼过目。你想保密?不行。你想保持技术壁垒?没戏。这不是合作,是抄底。连巴黎地缘政治研究所的专家都说得明白:这一条,基本把欧盟过去十年推进的“防务一体化路线图”撕了个稀碎。而最尴尬的,是倡导“战略自主”的马克龙,此刻成了哑巴。他再也讲不出那句台词了:我们不是美国的附庸。因为现在是。欧盟内部已经撕成一锅粥。中东欧亲美国家一口一个“跨大西洋团结”,波兰、立陶宛拍手叫好,法德意西则要求欧洲法院介入调查协议合法性,甚至连冯德莱恩所属的人民党都开始反水。不是分歧,是裂缝。不止于贸易,这场争议已经延伸到数字主权、防务采购、技术控制权、产业自治四个方向。整个欧洲,在“还想做主”与“被人指派”之间,扯裂得肉都翻出来了。这个协议的实质,不在于数字,而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欧洲人对“合作框架”的最后幻想。过去还有人安慰自己:我们只是站队,不是被管。但现在不是站队了,是自愿将命门递出去让对方随便操作。而这一切的代价,就是美国换来一个只听命、不说话、不讨价的“副驾驶”。哪怕这个副驾驶拥有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、全欧洲最强的产业集群、最老练的外交体系。你要权力,得交保护费;你想说话,得先闭嘴。这不是双边互利,是附庸定价。有人说,这只是一次短期的让步,是为了维持跨大西洋关系大局。也有人说,冯德莱恩这是用一个烂协议换一个连任筹码。都不重要了。因为这次协议标志着一件事:欧洲已经不再是“想摆脱美国”的欧洲,而是一个必须在美国设定的空间里争取“更舒服一点托管方式”的欧洲。未来它将被迫以“协调”的名义,交出更多科技定义权、能源输入权、军工制造权、数据主权和市场准入规则。所谓“认同危机”,其实早就不是哲学问题,而是现实困局。不是谁背弃了欧洲理想,而是当“独立自主”开始让位于“操作方便”,这个联盟就开始慢慢变成一个受控平台。最后的签字,不是谈判代表的胜利,而是对“自己还能掌控点什么”的一种自我欺骗。正如勒庞写的最后一句:“今日签下的每一个字,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耻辱的痕。”而问题是,历史不会帮你涂改,只会冷冷地记下来你什么时候交出的权力。